|
在物理学界杨振宁名声享誉世界,而邓稼先被中国人民永远铭记时间:2019-10-17 邓稼先(左)与杨振宁(右)合影.资料图 近日,《我和我的祖国》在国庆假期强势上映,收获了一波好评。其中一节《相遇》的故事,让人们对那批曾经在祖国大西北奉献自己年轻生命的科学家们,再度聚焦关注。在新中国建立不久,中国在严峻的国际环境中艰难求生存,这个时候的中国,正迫切需要一批科学家,振兴中国的科技水平以及国防实力。恰此时,邓稼先的归国,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当时那批可敬的科学家们在家国需要之时,急切地归国。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已然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不畏艰难,万里奔赴祖国奉献青春。 1950年,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九天,就从美国登上威尔逊号轮船返回祖国,回到了那个百废振兴的新中国。归国后,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58年,当时的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说国家需要放一个“大炮仗”,询问他是否参加这个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的表示同意。回到家后,他也只是对他的妻子说需要工作调动,当时也仅与妻子结婚5年,随后面临的,就是与自己妻子的长期分别,这也许是当时很多位在西北科学家的常态。 那时,由于条件艰苦,大家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但简陋的条件并没有阻碍他们参与科研的热情,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他们需要一日三班倒。这批扎根西北的青年科学家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宝贵的青春时光消耗在了这片荒漠土地上,尤其还要面对与亲人的长期分离,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地辛勤工作。也许正是这艰苦的条件,使得当时的科学家们能够在科研的路上,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在西北的这片荒凉土地上爆出了这世界上最美丽的“烟花”,为当时的新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国防军备力量。 在一次空投预试中,氢弹从飞机上下来,降落伞没有打开,直接掉在地上,没有爆炸,但是摔碎了。这是一次后果严重,难以预测的事故,核弹必须找回来。但是因为没有准确的落地点,一百多个防化兵去找一直也都没有找到,最后邓稼先亲自去找了。核弹被他顺利找到,但是他用双手捧起碎弹片时,自己就受到了最严重的放射线侵害。放射线的辐射自然难以医治,不要说当时,就以今天的医学水平来看,也很难治愈。邓稼先自然也知道这次他冒险对身体的危害,但在危害面前,他坚持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只要祖国能够富强,自己虽死无憾。 上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家合影.资料图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1967年6月17日,中国的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中国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国家花费多年才能完成的科研课题,这些科学家的付出绝对是功劳卓著。当时西北的土地上有许多的科研人员永远的留在了那里,一生却默默无闻。 邓稼先当时为中国作出的贡献更是功高致伟,中国历史上永远留存。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对他所作出的成就感到震惊,也为邓稼先早早的逝去感到惋惜。即使今天,杨振宁已经成为国际物理学界的领军人物,但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却没有超越邓稼先,他为当时的新中国所作出的贡献,中国人民永远铭记。(来源:历史有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