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磕井”到“幸福王杭村”,王杭村党支部书记梁开安功不可没时间:2023-02-12
2016年10月22日是霜降前一天,难得一个晴天,记者赶到羊庄镇王杭村,一个位于落凤山东麓的山村。时至晚秋,庄稼收割完毕,田野静悄悄的,路边几棵楝子树树叶金黄,秋意浓郁。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务工了,有老人带着幼童在村口玩耍,怡然自乐。一个多么安静的村庄!
从“葛井”到“磕井村”
其实,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村庄。据传说,落凤山上落过凤凰,是科圣墨子诞生的地方。落凤山东麓当然是块宝地。几十年前,这里叫“磕井村”。
据康熙版、道光版《滕县志》记载,南宋年间马姓族人来此建村后,这年天气干旱,村内缺水,老百姓吃水困难。村民发现村北沟旁有一片葛根长得非常旺盛,而别处的草木都已旱得枯黄,于是在此掘石挖井,打到十几米深时,泉水奔涌,甘甜清洌,村民遂取名为“葛井”。后来一遇干旱,附近村水井干涸,便到这里取水喝。后来聚井而居,形成几个小村落。久旱无雨,村民就在井边上供拜井,不过多时,天空就会下雨。因此,“葛井”又被百姓们虔诚地称为“磕井”,这就是“磕井村”的来历。
上个世纪30年代,国学泰斗王学仲先生的父亲王长祥就在磕井小学教书,1933年王学仲6岁随父就读于此。在王学仲先生大事年表中,就记录了这么一段经历,说王学仲“1933年得《黄庭经》精本临写,进滕县磕井村小学学习”。一个小小的山村,竟然是书画大师王学仲先生的启蒙地,真的值得人流连忘返,发思幽情。
老党员们请来“干事人”
民谚云:大雁高飞头雁领。大雁靠头雁,一个村当然靠以书记、主任为首的村两委班子。两委班子不济,村庄就落后。上个世纪80年代,“磕井村”调整为王杭村和蒋杭村。
2011年春节后,窦茂财、张守勤等几位老党员多次找到在木石镇开国泰宾馆的梁开安,再三要求他回村任职。老党员们心如明镜,梁开安不光是个能人,还是个好人。从2011年前,他每年都捐出7000元到15000元,累计捐款几十万元,多次被评为羊庄镇和木石镇的慈善明星。
2011年5月,梁开安在全村3000多名村民41名党员(除请假外,实到35人)选举大会上,以绝对高票当选为村书、主任。“既然老少爷们信得过我,我就是掉几斤肉,也要让咱村变个样!”梁开安的话掷地有声。
梁开安自己的生意也很忙,可是,既然干了村里事,他几乎全力以赴。上任后,他就筹资100多万元,把王杭村和周边5个村通往羊庄镇的泥泞小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要想富,先修路。他带头捐款8万元,为村建设垫资31万元。修好路后,他又改造了村两委办公室,建起了村民文化大院,安装了健身器材,让村民有了娱乐健身的地方。
远的不说,就说去年,梁开安就办了几件大实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想吃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去年年底,村里实施“放心水工程”,全村800多户村民吃上了大管网自来水,全天候供水,和城里人一样。这一年,他更换了5台变压器,更换了线路,让村民用上了“满意电”。
全村老少尽开颜
最难干的事就是重新分地了,而梁开安干得却很漂亮,全村老少尽开颜。说起来难以置信,王杭村竟然30多年没有调整过责任田。结婚的媳妇30多年没有责任田,生的孩子30多岁了没有土地种。有一户人家全家6口人只有一个人有地种,村民怨声载道,沸反盈天。
多年来,村两委也多次调整土地,都没有成功。“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责任田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土地问题不解决,老百姓就戳脊梁骨!”鉴于此,梁开安和唐安良、沈丽君等村干部进行了翔实的调查,多次召开村两委会议、党员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确立了“坚守政策底线,公开公正公平”的分地宗旨。
对于贪占便宜惯了的“钉子户”,梁开安上门做工作,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累得住进了滕州伤骨医院正打吊针时,村里又来了电话,说分地现场出现了争执。听说后,他拔下针头就赶回了村里。“原来一家有七八块地,花钱请收割机,人家都不来,不够麻烦的。现在,一家最多两块地,抓阄摊,村民都赞成”,梁开安发自肺腑地说,“只要公开公正公平,一碗水端平,钉子户再难缠也心虚!”
60多岁的村民杨付山忠厚老实,全家六七口人没地,这一次人人有地,老人心里乐开了花,嘴里比吃蜜还甜。他赶集卖肉,杀鸡买酒放鞭炮,一定请分地的村民吃一顿。老人说:“俺打心里感谢村干部,感谢党,感谢政府!”
“明年得搞户户通,让村民下雨天不踩泥。村里还有贫困户,得想法让他们脱贫”,梁开安书记盘算起2017年该干的事,“我是俺羊庄镇唯一的市级优秀人大代表,我很珍惜这个荣誉,优秀不能白当,得年年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把俺村建成人人羡慕的幸福王杭!”
新农村新面貌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磕井村由抗战时期的鲁南山区根据地的前沿小山村发展成“幸福王杭村”,如今的王杭村,已是一个农业发展良好,工业势头强劲,道路宽阔明亮,村民丰衣足食,镰刀厂房遍地,客商云集,环保文明的美丽新农村!
(来源:《枣庄日报》今日滕州,作者:黄华 孔艳秋 孔庆明,原文发于2016-10-23,图/李烈) |